> 资讯    /    正文

《对话品牌》——破局风电循环路 双雄协同拓新程

  本期节目《对话品牌》栏目组邀请到了北京瑞和伟创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于宝磊先生和盐城远实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小海先生参加栏目录制,分享其企业故事,树立品牌形象,提升品牌价值!


  节目嘉宾:于宝磊、陈小海
  节目主持人:董倩
  节目播出平台:中央新影发现之旅频道

  2014年8月开播的《对话品牌》栏目,节目以演播室访谈结合外景 VCR宣传片的方式呈现,以独特的视角和人物品牌对话交流,聆听品牌腾飞梦想,见证品牌成长传奇。借助平台强大的影响力来提升品牌和企业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更进一步提升品牌影响力,感受品牌的力量,分享品牌的光芒,为中国品牌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随着风电产业的蓬勃发展,退役风电叶片的回收处理成为摆在行业面前的一道难题。今天,我们请到了两位在风电循环经济领域深耕探索的实践者——北京瑞和伟创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于宝磊和盐城远实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小海。两人从课题合作到携手创业,用技术创新让退役叶片“变废为宝”,更在循环包装等领域开辟了新路径。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他们的故事。

  【精彩内容】

  董倩: 我们国家的风电它要进入到一个退役期,那么退役的时候,这些巨大的风电的叶片常规上是怎么处理的?

  陈小海: 中国风电线装机的5.2亿了,陆上的风机它的寿命是20年,海上的风电机组是25年,我们中国是从2005年开始大规模装的。正好是退役的高峰期。

  董倩: 如果我们说到25年风电的这些叶片进入到一个高峰的退役期的时候,这个规模会有多大?

 

  陈小海: 2025~2026年每年的退机量应该是在1.8万吨,到2027~2028年每年是10万吨,到2030年每年就是20万吨,到2040年,一年是100万吨的退役叶片要进行处置.
  董倩: 您先给我们介绍一下有多大都是从多大到多大。
  陈小海: 现在的1.5兆瓦的最早的机组,它一般是30米左右的叶片。
  董倩: 比这个屋子还要大。
  陈小海: 这种小叶片现在最大的叶片是147米一支,比空壳A380还要长。
  董倩: 那你怎么切呢?
  陈小海: 这是它的长,叶片的宽处,因为叶片的根端是一个直径,小的它可能是在一米多的直径,但是最大的弦长可能到三米了,这也是很宽的,大叶片有的直径是已经到了3米多到4米。
  董倩: 就像您说的,如果在没有明确的利用之前,这些废了的叶片,我们的经验是什么?
  于宝磊: 烧了
  董倩: 烧了得烧多久?
  于宝磊: 其实叶片里面分成了几大部分,一个是叶根部分,然后我们叫主梁部分,还有腹板部分,还有前缘后缘,还有叶尖大概这些部分,这里面最难处置烧不了的,实际上是叶根和主梁,其他部分是可以烧的,或者说能够烧掉的,但是叶根和主梁得拆解才能治,叶根部分,其实很多人把它锯下来之后,因为它是圆的,就都当了水渠了,主梁部分其实都在存着。
  董倩: 为什么不可以再利用?
  陈小海: 没有太好的技术,叶片,它是由玻纤还有树脂热固后以后形成的玻璃钢复合材料。
  董倩: 是复合材料。
  陈小海: 属于那种千年不坏万年不腐。
  董倩: 既然是千年不坏万年不腐,为什么要退役?
  于宝磊: 它就像汽车一样,其实汽车到15年的时候,我们也是要强制退役的,原来但实际上机壳就是车的壳,它是没问题的,但是里面的很多的检测的装备或者是驱动的装置,其实都到期了,风机叶片也一样,它的里面的这些齿轮箱,这些电缆它可能已经到期了,但是叶片其实它还是没有问题的。就像您刚才说的,按照我们现有的技术把它埋了,把它碎了,实际上是很大的浪费。
  董倩: 你们什么时候开始研究这个问题的?
  陈小海: 我们其实是从2017年正式提出来用,怎么把叶片退役的叶片用到我们的包装里头去。
  董倩: 为什么会想到这一点?
  陈小海: 最开始我们在做一个绿色循环包装的课题当中,在考虑叶片的材料性能这么好,然后作为包装它作为载重的,它需要有承重,它需要轻,用什么材料最好,其实我们考虑到叶片这个材料它比钢铁轻,它的密度是1.7到到2,铁的基本上是在6~7,金属这样轻了很多,而且它的强度和金属是一样的,所以为什么不能把叶片的材料用在包装材料上面去。
  董倩: 理论上是清晰的,如何要从实验把从脑袋里放到实验室,再放到市场上。
  陈小海: 您说这个过程还是很曲折很困难,从最开始17年有这个想法,其实真正我们去设实验的工厂是在2020年的11月份,前面已经做了很多的刀具的这种测试,先做刀,因为它需要切割,刚开始的刀切几百米就坏了,成本非常高,因为刀很贵,后面我们在逐步的优化,就是我们怎么去切,我们的齿应该是什么样,刀具应该设计成什么样子的,怎么样让它的结构稳定,后面切的越来越长,而且在刀具上面逐渐有我们自己的很多的专利,在切割设备上也有了自己的专利,这样来讲逐步走向现在我们基本上能切叶片最长一一片刀具,可以切到3000米以上。

 

  董倩: 拆解叶片说到底核心的地方就是刀,那么这个刀具它不仅仅是一个刀,它肯定是连带着有很多机械设备,这些都是要自研的对吧?
  陈小海: 全部从零开始
  董倩: 当你想做刀具的时候,世界上有没有现成的刀具供你去买的?有为什么不买?贵?肯定是这个原因。
  于宝磊: 现在如果回到刀具这条线上的话,就得先考虑风机叶片材质的特性。它的主梁部分是非常坚硬,我们在设计刀具既要吹毛利刃,又要削铁如泥,所以它就像是一个万能刀具一样,在万能刀具的 整个技术路线中,现在市场上单片锯片大概都在四五千块钱一片,它只能切。
  董倩: 进口的还是国产的?
  于宝磊: 进口的,它只能切可能1000米或800米锯片就废了。我们要想在它基础上再进行磨,由于它的结构设计又很难再磨,我们现在设计的刀具还可以再使用一次,它不好用的时候,我可以再去进行打磨,通过打磨继续延长它的使用寿命。目前我们单锯片可以磨5次。
  董倩: 所以咱们最后说到底你们虽然是在处理这个风机的叶片,但实际上这是你们的途径,而你们的目标是做一个可循环的工业包装,这才是你们的终极目标,你们的愿景是什么?
  于宝磊: 我们希望成为低碳环保智能的循环包装的全球领跑者,我经常会把我们做的事情想成一个是生意,一个是商人,一个是企业家,如果一个商人那可能就是买卖。如果是企业家,你一定得带点情怀去做事。我们当时在想包装这个行业,其实在过去100多年里面,中国包装没有真正出过一个特别牛的行业,那就意味着这个行业它一定有的做,所以我们就在不断的去想办法,能不能找到一个出路,给一个包装,插上一个新的翅膀,所以我特别喜欢一个词儿,我说我特别希望将叶片封印到循环包装,让他可以真的在未来的这10年20年为工业企业提供服务,这样的话会让我们不再砍木头了,我们不再用塑料不再用铁了,我们做过一笔账,大概5000支1.5兆瓦的叶片,相当于就少砍伐500万棵树直径32毫米的树。其实在这样的一些大的背景下,我觉得我们很多团队的同事,我们能够再重新的凝固到一起,在这个事业当中,在收入很低的情况下,仍在坚守这件事情,我觉得也是因为这个事情有意义。
  董倩: 刚才我觉得于先生可能更多的是从公司的角度,如果从技术的角度,您的愿景是什么?
  陈小海: 从技术角度,我觉得能把这个好的材料充分地回收再利用,为社会去节约更多的资源,为未来留下美好的环境。
  董倩: 希望你们可预见的以后能够成为现实。
  陈小海: 谢谢董老师。
  从技术攻坚到市场突围,从跨界合作到协同前行,于宝磊和陈小海的探索,为风电循环经济提供了生动的实践样本。他们用执着打破行业瓶颈,用创新链接环保与市场,诠释了合作的力量。面对未来,这份对技术的坚守与对绿色的追求,或许将成为风电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期待他们的探索能推动行业迎来更广阔的未来。

最新文章

《对话品牌》——破局风电循环路 双雄协同拓新程 义博会-出口商品展Day3:采购高光时刻、商机持续迸发! 生态农业加速转型,“互联网+”引领新未来! 环保产业加速升级,“互联网+”释放新动能! 租车行业加速转型,“互联网+”释放新活力! 养殖业迎来新机遇,“西北养殖网”助力转型升级!

Copyright © 2024 商圈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用户投稿,内容相关Q:230098551